春节后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好时机
刚过完春节,很多小孩子压岁钱不少,红包收到手软。是买零食买玩具,还是上交父母保管?理财专家提醒,春节过后,正是教育孩子理财、树立正确金钱观的好时机。在当前的经济社会里,培养小孩子的“高财商”,也非常有必要。 我们看到,有些人成年之后,能妥善处理和钱的关系,知道如何挣钱,怎么花钱,怎么借钱,也知道要控制合理的负债比例。可有些人成年之后,且不要说突然给他(她)中个百万元大奖该如何是好如何分配,甚至稍微赚得多一点了之后,就茫然不知所措,不是一味挥霍就是一味节约。 大部分父母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甚至放纵,这中间还包括孩子的一切花费,全由父亲或母亲代为处理,或是孩子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没有一点使用上的指导。如此一来,孩子对于钱的多少就没有概念,进入社会初期还是如此;或者因为大手大脚惯了,对于挣钱的辛苦没办法理解,进而可能因此影响自己的择业观和人生观。 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和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 日本人教育孩子也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所以,我们也不要羞于和孩子谈“钱”。孩子走上社会以后,独立成家以后,必然要和“钱”打交道。孩子们的学校教育和课本中,没有“理财”这一课,家长们就该为孩子补上这一课,从小培养小孩子的财商。 在学习国外的财商教材中,常有这样的案例:美国几岁大的小孩就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小熊摆在家门口,放一块“Sale”(出售)的牌子,等待别人付钱拿走小熊,而自己得以获得一点收入供零用。 在孩子的理财教育中,因材施教很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来进行安排,否则超过了孩子某一年龄段应有的接受度,极可能扭曲为“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比如,让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自己出去“打工”赚钱,显然缺乏一定的安全性,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此时还不如让孩子在家里好好学会辨认钱的大小。又比如,前面讲到的美国儿童卖二手玩具的案例,我们的家长就可以在孩子进入高中或大学后,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利用互联网“易物”或在网络跳蚤市场中拍卖自己闲置的二手物品,也能获得一定的收入。 比如,英国教育部门现在就针对不一样年龄阶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理财教育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能够适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一些原因影响,懂得怎么样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怎么样做预算、储蓄和初步的投资。 虽然我们说要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但千万要记住,对孩子从小进行理财教育,目的是培养小孩子一定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但绝不是让孩子变为金钱的奴隶,可千万别让孩子形成“金钱至上”的意识。这可能也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中无意间可能犯下的错误,为此,一定要有意识把握好“度”的问题。 比如,逢年过节,家里的老人总要给孩子们一些红包,数额较大的主要是过年分到的“压岁钱”。家长们当然可以教育孩子,把每年收到的压岁钱,包括平时的零花钱存在小朋友自己名下的账户里,让孩子懂得钱放在家里不会“长大”,但存到银行可以变多一些,也就是取得利息收入,让钱自己去生钱。 可是,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存款账户的数字越变越大,如果家长发现了自己的孩子为此着了迷,那就应该稍微调整一下孩子的心态。比如,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病时,告诉孩子也要尽一份孝心,问问孩子能否把自己存折里的钱取出一小部分,买点水果给亲爱的老人?如此,一种原因是培养小孩子对于亲人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孩子钱能用来买东西,钱能帮助生病的老人,不仅不会让孩子偏执地关注自己资产的增长,还能增加孩子的情商和财商。